查看原文
其他

国务院首次晒出咱家底儿,惊呆了!

2017-04-25 唐嘉艺 聊政事儿

国务院

各位,家底已摸清,速来围观!


昨天,国务院发布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

历时3年多,投入5万人,出动了遥感卫星、无人机、三维激光扫描车等等高科技,我国第一份全覆盖、高精度的“地理国情图”终于新鲜出炉。这张图有多大?据统计,这次普查获得的数据总量达到770TB,相当于7亿册50万字的图书。(事儿君已经被数据砸晕,无法脑补)

但是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“地理国情普查”是个很陌生的词,ta到底是啥,有啥用?事儿君(微信号:leader-people)来为你解答一二。

A

地理国情普查是什么?

先来看看官方定义

“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,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,是掌握地表自然、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。”

普查的对象不仅覆盖地表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,包括地形地貌、植被覆盖、水域、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、位置、范围、面积等;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,如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、居民地与设施、地理单元等的类别、位置、范围等。

拿这次普查结果来举例吧,全国铁路与道路的路面面积为5.92万平方千米,大约等于3.6个北京市(北京市总面积为1.641万平方千米);全国铁路路网总长度11.65万千米,相当于18.5条长江(0. 6280万千米)那么长;全国房屋建筑(区)占地总面积15.31万平方千米,换句话说,如果把全国国家所有房屋建筑合起来,就相当于一个山西省的总面积(15.67万平方千米)。

B

为什么要进行地理国情普查?


2013年2月,国务院发文(注:《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》国发〔2013〕9号)称,普查的目的是查清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,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,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,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、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。

换句话说,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,推进生态环境保护、防灾减灾工作等等工作,都需要地理国情信息提供数据支持,所以要发展,就必须开展地理国情普查,一次摸清我国的地理“家底”。

地理国情普查看似专业性很强,其实离普通人日常生活并不遥远,从衣食住行到空气质量、饮水安全,都息息相关。

比如,在京津冀地区,普查人员开展了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、城市空间扩展、自然生态空间地表沉降等地理国情信息监测。数据明晰让监管部门“心里有底”,应对举措更有针对性。

C

怎么进行地理国情普查?


中国这么大,地理国情复杂,摸清“家底”很难。人口普查,还有工作人员上门,挨家按户登记造册。那地理国情呢,难道一点一点去测量么?

当然得一点一点测量,不过测量不是靠人力,而是靠高科技。据介绍,本次普查过程中,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,比如空天地一体化影像的获取,卫星配合大规模航空摄影,在小范围内获取影像则用低空无人机。影像数据有时候有云,就研制能够有效剔除云遮挡的软件,使数据准确率更高。这是得益于这些发达的现代科技,本次普查实现了高精度,普查结果的准确率达到99.7%。

比如说,城市最小采集面积为200平方米,相当于一块10×20米见方的绿地或水池的地理信息。想想看,你散步遛弯时,身边经过的一小块绿地,一个小水池都被记录在案,这个精确度也是没谁了。

D

地理国情普查结果怎么用?


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刘若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依托这些海量的普查成果,我国建成囊括地表覆盖、重要地理国情要素、遥感影像等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,既可提供三维浏览、成果查询、检索服务,也可为政府、企业和公众提供个性化统计分析定制服务。

据介绍,目前,普查和监测成果已经在多规合一、精准扶贫、不动产统一登记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、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、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行动、典型湖泊面积变化监测等多领域和地名、农业等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下一步,将建立普查数据共享机制,搭建信息服务平台,最大限度地实现普查数据的开放共享。

 

大家都在看

 

今年各地"四套班子"人事调整汇总

书记省长们爱不释手的书,你曾看过几本?

这个政协原常委退休前疯狂调整25名干部

达康书记为何那么怕GDP往下掉?

考公务员竞争太激烈?这些岗位“零报考”

资料来源:中国政府网、新华网、澎湃新闻网、国际在线)

 

主编 | 徐冬儿    编辑 | 唐嘉艺

 

依托人民网权威平台

发布最新人事、反腐、政策等信息

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哦!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